“紧紧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”
| 招商动态 |2017-10-17
表面看,北京的问题是人口过多带来的,其实深层次上是功能太多带来的。
北京不宜发展的产业要明晰化,不要再继续发展了,在这方面要痛下决心、壮士断腕。
采用疏的办法,做些外科手术,适度疏解北京的功能。
把握好“舍”和“得”的辩证关系,紧紧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“牛鼻子”,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和空间结构布局。
——习近平
北京的“大城市病”症状,让习近平总书记揪心。2014年、2017年两次视察,总书记都对北京城市规划建设作出重要指示:“采用疏的办法,做些外科手术,适度疏解北京的功能”,“疏解非首都功能是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的‘牛鼻子’。”他还语重心长地说:“必须下决心动手治理,不要把难题都留给后人!”
久病的城市,遇到了良医,一语道中病根儿,开出“疏解突围”的药方,标本兼治“大城市病”。
辩证论治,重新定位
冰冻三尺,绝非一日之寒。北京的“大城市病”,可谓沉疴痼疾。
“摊大饼式”的发展,使城市如同一个体形越来越庞大的巨人,步履沉重:北京的汽车保有量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757辆增至目前的570余万辆;常住人口从200万增至目前的2170余万;城市历次总体规划中,1000万、1250万、1800万的人口红线一再被突破……
北京的地下水位以每年1米的速度开始下降,毗邻动物园的“动批”周边环境嘈杂混乱,儿童医院门口常有家长带着患儿支着帐篷等待排队挂号……尤其是一到秋冬季就每每来袭的雾霾,让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人们真切地感受到“呼吸的痛”。
这显然不是一个正在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大国首都应有的样子。
此前,北京也曾努力瘦身健体,治理大气、修路疏堵,花的力气也不小,但往往事倍功半,甚至适得其反——
功能太多——总书记对北京“大城市病”的根源分析切中肯綮。北京既有作为国家首都的政治中心、文化中心功能,又要在经济、金融、产业发展、教育、科研、医疗等几乎所有方面“全面发展”,样样做到最好,自然会导致摊子越铺越大,聚集的资源和人口越来越多,人口资源环境矛盾越来越尖锐。
疏解非首都功能是“牛鼻子”——总书记为北京开出的“治病”处方,从根本上着眼,方向明、思路清,令在雾霾、堵塞、拥挤中困顿的北京豁然开朗。一座城市再大,也不能什么都搞;解困局,疏解势在必行。
疏解之于北京,不仅是空间所迫,更是发展所需。全市上下统一思想,“让城市发展与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应、相一致、相协调”迅速成为共识,一场有序疏解的攻坚战由此打响。城市,特别是城六区开始由聚到疏,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,从一直做“加法”到引入“减法”,走内涵式集约发展的新路。
沉疴猛药,壮士断腕
鲧治水无功而返,失于堵;禹治水遗泽千年,成于疏。
2014年总书记到北京视察时就明确指出:“如果仍是抱着老目标,守着老机制,继续走老路,不断招商引资、不断扩充城市功能,就挡不住人员趋之若鹜、房价继续上涨,交通也会越来越堵,水资源会更加短缺。”
北京,必须以壮士断腕的心态,实现凤凰涅槃。
有“舍”才有“得”。疏解功能,谋到发展。
北京工业的“老大哥”首钢疏解了,首钢京唐二期项目启动,助力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;东郊市场拆除腾退了,升级改造成国家广告产业园,实现了从年租金不足2000万元到年产值120亿元的大跨越;朝阳区孙河乡的砂石场、废品站、出租大院拆除了,全部还绿于民,修复湿地。“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,生态环境好了何愁没有发展!”
“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,怎样建设首都”,面对时代的叩问,北京腾笼换鸟,为契合首都功能定位的“高精尖”产业赢得空间。
疏解已然开启,发展不容回头。
2014年,全国首个以治理“城市病”为目标的《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》出台,中心城区不再批准建设展览类设施,以及酒店、写字楼等大型公建项目。东西城不再批准建立设置床位的医疗机构,现有医疗机构的床位总量和建设规模也不再扩大;朝、海、丰、石四区在五环内禁止新建综合性医疗机构,不再增加政府办综合性医疗机构床位总量。
次年,这份目录就推出了“升级版”,产业准入门槛再次抬高,涉及599项。截至今年7月,北京共对1.75万件工商登记业务说“不”。
有所不为,恰恰是为了更好地有所作为。比如,北京正在寻找城市内部的一种新均衡。
多年来,北京四环内的城区,集中了全市65%的重点小学、80%的三甲医院,以及众多大型商场、娱乐场所。
这种“营养过剩”的状态,如今正在悄悄改变。
同仁、协和、友谊等大医院纷纷在大兴、通州、顺义开设分院;二中、人大附中、北师大附中等优质资源校也开始将分校开到了通州、丰台、平谷;城市学院、工商大学、建筑大学、化工大学的近万名师生迁入顺义、房山、大兴、昌平校区。
资源与公共服务的再均衡,带来的是人口的再均衡,助力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减少20%目标的实现。
而在通州,一座“千年之城”正拔地而起。今年年底,北京市级机构将率先启动搬迁。
高起点规划、高标准建设、高水平管理——按照总书记的要求,“站在当前这个时间节点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,要有21世纪的眼光。”一个敢与全球最美城市比肩、没有“城市病”的样本正在精心打造中。
标本兼治,绿色宜居
随着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的稳步推进,“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”格局更为清晰——从首都定位和人民需要出发,北京紧盯那个更高的目标: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。
“人民城市为人民,以北京市民最关心的问题为导向。”总书记对北京的大气污染、交通拥堵等“城市病”的治理尤其关注,作出了具体指示。
“像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,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,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。”
“应对雾霾污染、改善空气质量的首要任务是控制PM2.5。”
“如何解决好海量人口的出行问题是个大难题。要把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放在城市发展的首要位置。”
掷地有声的话语,传递了中央向污染宣战、根治“大城市病”的坚强决心。
面对总书记提出的高标准、严要求,北京市直面矛盾,积极应对,推出了控车、压煤、减排、降尘等一系列应急措施。
一套组合拳打下来,经过测算,应急措施“削峰”作用明显,北京的主要污染物平均减排比例达30%左右,有效降低污染峰值约一成。
而为了摘掉拥堵的帽子,北京更拼。
在限制小客车使用强度的同时,本市不断加大公交、地铁和道路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,“双向”用力、疏堵结合。
五年间,北京城市轨道交通路网运营里程从372公里增长到574公里,地铁线路多达19条,年客运量从21.8亿人次提升到36.6亿人次——如此建设速度,令世界惊叹。
从过去指望通过修更多的路来迎合更多的小汽车出行,到现在的“公交优先”,中心城区小汽车“让路”给自行车和行人。而这,也正是北京在三年之内一举将绿色出行比例从48%提升至71%的“秘密武器”。
2017年,对北京来说注定是“撸袖加油干”之年:仅新建的轨道交通线就达20条,在建线路超过350公里;PM2.5浓度力争控制在60微克/立方米左右;完成平原造林105万亩,林木绿化率达到59%;消除141条黑臭水体……而这些还仅仅是“小目标”。
到2020年,北京的PM2.5浓度要比2013年时下降40%;城市绿化覆盖率将达到48%,在绝大部分地区市民可以实现500米之内见公园绿地;全市将全面建成350公里长的中心城区市级绿道,构建长度300公里的中心城区滨水公共开放空间廊道;“一小时城市交通圈”和“一刻钟生活圈”也将初步建成。
一个宜居的“美丽北京”,已经在路上了。
2014年2月,习近平总书记为北京开出一张治理“大城市病”的良方,对北京而言,这是对“城市核心功能”的一次重新定义,也是对城市发展思路的一次深刻思考与转变。
今天,在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之际,北京交上了一张治理“大城市病”的“阶段性疗效报告”——
北京市的常住人口年均增速已由2011年的2.9%回落到2016年的0.1%;PM2.5年均浓度从2012年的95.7微克/立方米下降到2016年的73微克/立方米,今年8月更是创下有监测记录以来浓度最低的38微克/立方米;交通拥堵指数2016年同比下降5.3%;地下水埋深目前平均为26.41米,比去年同期回升了15厘米……
数字的背后,有北京市各级党委政府的思考和实践,更有所有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人民的支持与期盼。
俗话说:病去如抽丝。人如是,城亦然。北京欲真正瘦身健体,尚需久久为功的坚韧意志力。正如总书记语重心长的叮嘱:“建设好首都,推动北京持续健康发展,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。”
未来已来。我们期待着,一幅山青水绿、风清气爽、道畅车顺、秩序井然的城市画卷,逐步会在眼前徐徐展开……
欢迎转发分享到朋友圈!
想了解更多北京及周边拆迁疏解资讯,想免费发布摊位出租转让、招聘求职、招商加盟等信息,敬请关注都市家园微信公众号。
都市家园,建材家居好帮手!
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,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,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。
